• 地黄治疗跌打损伤、骨折、胃痛:从汉唐古方想到陈士铎、叶天士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6:38    点击次数:92

    【读书笔记】地黄治疗跌打损伤、骨折、胃痛:从汉唐古方想到陈士铎、叶天士

    鸣谢:刘富海师兄

    作者:tsp南极

    2023年的时候,包伯航老师的古籍群还未解散,各路高手在群中积极分享讨论。我也因此受益匪浅。

    2月18日那天,负责领读的刘师兄恰好讲到了地黄,《外台秘要》中记载:

    《外台秘要》

    唐·王焘

    《肘后》:疗卒从高堕下,瘀血胀心,面青,短气欲死方。

    取胡粉一钱匕,以水服之。

    又方生干地黄二两,熬末,以酒服之。

    又方生地黄捣取汁,服一升或二升,尤佳。

    深师:疗从高堕下,伤内,血在腹,聚不出,疗下血方。

    取好大黄(二两) 桃仁(三十枚,去皮尖,两人者)

    上二味,捣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分为三服,去血后,作地黄酒服,随能服多少,益血。过百日成微坚者,不可复下之。虚极杀人也。

    《近效》:疗坠损方。

    生地黄一斤,分为三份

    上每服取一份,熬令焦黄,以酒半升,煎一两沸,绞去滓,令温暖得所,食前,日三,无所忌。马坠亦疗之。

    以上都是使用地黄治疗跌打损伤的记录,而且常常与酒配合。

    看到这里,我忽然想起了陈士铎的一张处方:

    《辨证录·腰痛门》

    陈士铎

    人有跌打闪挫,以至腰折不能起床,状似伛偻者,人以为此腰痛也,而不可作腰痛治。然腰已折矣,其痛自甚,何可不作腰痛治哉!或谓腰折而使之接续,其中必有瘀血在内,宜于补肾补血之中,而少加逐瘀治血之药,似未可止补其肾也,而不知不然。夫肾有补而无泻,加逐瘀之味,必转伤肾脏矣。折腰之痛,内伤肾脏,而非外伤阴血,活血之药不能入于肾之中,皆不可用,而必须独补肾也。惟是补肾之剂,小用不能成功耳。【批】折腰宜补而不宜泻,又不可不知。

    方用续腰汤:

    熟地一斤,白术半斤

    水大碗数碗,煎服。一连数剂,而腰如旧矣。

    夫熟地原能接骨,不止补肾之功,白术善通腰脐之气,气通则接续更易,但必须多用为神耳。

    使加入大黄、白芍、桃仁、红花之药,则反败事。若恐其腰痛而加杜仲、破故、胡桃等品,转不能收功矣。

    我当时好像没在群里发表什么看法,只是默默在记事本上记了笔记。最近翻记录的时候才想起来。

    白术治疗腰部疼痛的原理,可见我之前的解析:【新定白术汤专题】用古经方思维分析新定白术汤方证

    陈士铎使用超大剂量的熟地治疗伤科疾病,这一思路很有趣。

    熟地由于经过炮制,补益力量上升,但是疏通瘀血、流通血脉的能力远不如生地。但是熟地与“利腰脐间血”的白术配合,则转而拥有续断接骨之力。

    本经别录如此记载地黄:

    《神农本草经》:【干地黄】味甘。寒。主治折跌。绝筋。伤中。逐血痹。填骨髓。长肌肉。作汤除寒热积聚。除痹。生者尤良。久服轻身。不老。

    《名医别录》:【干地黄】味苦。无毒。主治男子五劳七伤。女子伤中胞漏下血。破恶血溺血。利大小肠。去胃中宿食。饱力断绝。补五藏内伤不足。通血脉。益气力。利耳目。

    《名医别录》:【生地黄】大寒。主治妇人崩中血不止。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。伤身胎动下血。胎不落。堕坠。踠折。瘀血。留血。衄鼻。吐血。皆捣饮之。

    可以看出,地黄与瘀血病、血分病有着极强的联系。身体痹痛、伤筋断骨风疾患都是地黄可以治疗的。

    其中生地治疗身体痹痛的用法,可以参考姜春华老先生的记载:

    幸福医话:生地黄重用治疗 “痹症”

    读完之后应该了然。

    当我看到“伤中、利大小肠、去胃中宿食、饱力断绝”的记述时,又忍不住联想到本经别录对麦冬的记载:

    麦门冬

    《神农本草经》

    味甘。平。主治心腹结气。伤中。伤饱。胃络脉绝。羸瘦。短气。久服轻身。不老。不饥。

    《名医别录》

    微寒。无毒。主治身重目黄。心下支满。虚劳客热。口干燥渴。止呕吐。愈痿蹶。强阴。益精。消谷调中。保神。定肺气。安五藏。令人肥健。美颜色。有子。

    很明显,在汉唐古经方家的眼里,麦冬与生地都可以处理非常严重的脾胃疾病。

    事实上,我之前就利用了麦冬的这一特性,用于治疗老胃病:老胃病反酸烧心、嗳气酸腐、口干舌燥:疏通三焦、蒸化津液疗效极佳

    这又让我想到,吴鞠通在深研叶天士的医案之后,又总结出了益胃汤一方:

    《温病条辨·中焦篇》

    吴鞠通

    阳明温病,下后汗出,当复其阴,益胃汤主之。

    温热本伤阴之病,下后邪解汗出,汗亦津液之化,阴液受伤,不待言矣,故云当复其阴。此阴指胃阴而言,盖十二经皆禀气于胃,胃阴复而气降得食,则十二经之阴皆可复矣。欲复其阴,非甘凉不可。汤名益胃者,胃体阳而用阴,取益胃用之义也。下后急议复阴者,恐将来液亏燥起,而成干咳身热之怯证也。

    益胃汤方(甘凉法)

    沙参三钱,麦冬五钱,冰糖一钱,细生地五钱,玉竹(炒香)一钱五分

    水五杯,煮取二杯,分两次服,渣再煮一杯服。

    后人常常使用此方的思路治疗胃阴不足之胃病。

    普通人大量服用玉竹、麦冬、生地等甘寒养阴药物之后,往往会胃胀、食欲不振、舌苔变得厚腻。

    而胃阴不足的患者,服后反而可以开胃增食,胃痛胃胀也消于无形。

    再请大家看看益胃汤中的玉竹与沙参:

    《名医别录·萎蕤(即玉竹)》

    无毒。主治心腹结气。虚热。湿毒。腰痛。茎中寒。及目痛眦烂泪出。

    沙参

    《神农本草经》

    沙参,味苦,微寒。主血积惊气,除寒热,补中,益肺气。久服利人。

    《名医别录》

    沙参,无毒。主治胃痹,心腹痛,结热,邪气,头痛,皮间邪热,安五脏,补中。

    由此可见,其实汉唐古经方家早已发现,通过滋润胃中津液,可以治疗津液不足导致的胃痛胃胀等病。叶天士能够灵活运用此法,诚乃古人功臣也。

    关于沙参,我之前曾经用北沙参治疗过疝气:疝气发作、小腹痛、阴部坠胀疼痛、无法步行:纯中药二剂效、五剂愈

    后来阅读山东冯师兄的文章,也觉得写的很棒:

    一贯煎方解

    我很喜欢通过一条线索把各种知识点串起来。这样的记忆方式往往印象深刻。

    今天这篇文章,与其说是读书笔记,不如说是头脑风暴,又或是自我整理。

    大家如果平时容易遗忘知识点,可以像我这样时不时写点儿笔记放在手机上,空闲时间随时翻阅,即可内化于心。

    图片

    警告:

    文中涉及所有的思路与方剂都是为中医同仁学习参考之用,非专业人士请勿私自试药,否则后果自负!

  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没有了    下一篇:没有了